首页 > 汽车技术 > 正文

EHB与EMB路线之争:线控制动技术终局如何定胜负?

2025-05-12 08:30:42·  来源:华若汀云想电驱动  
 

引言

在智能驾驶向L3/L4级跃迁的进程中,线控制动技术成为汽车产业革新的核心战场。作为线控底盘的关键子系统,EHB(电子液压制动)与EMB(电子机械制动)两条技术路线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前者凭借成熟的液压冗余体系占据主流市场,后者则以彻底电子化的架构被视为终极解决方案。本文基于技术特性、产业化进程及市场趋势,深度解析两种路线的胜负逻辑。

技术特性对比:安全冗余与性能上限的博弈


1. EHB:成熟架构下的渐进式创新EHB保留了传统液压系统作为安全冗余,通过电子信号控制液压泵实现制动。其核心优势在于:
  • 安全冗余可靠:当电子系统失效时,EHB可通过备用阀切换至传统液压制动,确保最低限度的制动能力。
  • 开发成本可控:依托现有液压技术积累,One-Box方案(集成ESC与EBS)已实现大规模量产,单车成本约2500-3000元,2024年渗透率已达45.8%。
  • 适配中低端市场:特斯拉、理想等车企通过One-Box方案快速实现线控制动全系标配,满足L2+级自动驾驶需求。
然而,EHB的局限性同样明显:液压管路的存在导致体积和重量劣势,且制动响应时间(150ms)难以满足高阶自动驾驶的毫秒级需求。图片2. EMB:颠覆性架构下的性能跃升EMB完全摒弃液压系统,通过轮端电机直接驱动制动卡钳,实现全解耦控制。其技术突破体现在:
  • 极致性能:响应速度可缩短至80ms以内,制动距离减少9米(100km/h工况),同时减重10%并释放底盘空间。
  • 智能化潜力:适配中央计算架构,支持软件定义制动策略,为L4/L5级自动驾驶提供精准控制基础。
  • 维护成本低:取消制动液后,无需定期更换液压油,长期使用成本下降。
但EMB的挑战同样严峻:
  • 安全冗余依赖电子系统:需通过双电源、双芯片等冗余设计应对电子失效风险,可靠性验证周期长。
  • 技术瓶颈待突破:轮毂电机需在高温、振动环境下保持性能,且需解决散热与电磁干扰问题。图片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EMB控制逻辑简图




产业化进程:量产节奏与生态博弈1. EHB:规模化渗透下的市场护城河当前EHB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生态:
  • One-Box方案主导:2024年One-Box占比达65.1%,千顾科技、拿森科技等国产供应商通过ESC技术积累快速抢占市场,单月产能突破8万套。
  • 成本优势显著:相较于EMB,EHB的BOM成本低30%-40%,更适合经济型车型。
2. EMB:高端突围与法规破局EMB的量产进程呈现“高端先行”特征:
  • 2025-2026年关键窗口期:坐标系、华申瑞利等新玩家计划于2025年底完成量产准备,伯特利、谋行科技则瞄准2026年小批量装车。
  • 法规标准加速落地:2024年《乘用车制动系统法规》修订为EMB扫清合规障碍,四轮全干方案预计2026年获批。
  • 专用产线投建:谋行科技建成国内首条EMB柔性装配线,年产能40万套,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。




 终局研判:长期共存还是单一路线主导?


1. 短期(2025-2030年):双轨并行,场景分化


  • EHB主导中低端市场:凭借成本优势与成熟度,持续覆盖15万-30万元主流车型,尤其在商用车领域替代气制动系统的需求强烈。
  • EMB抢占高端赛道:高端电动车(如蔚来ET9、智己L7)及L4级Robotaxi将优先采用EMB,通过性能溢价塑造品牌技术标签。

  • 2. 长期(2030年后):EMB技术迭代驱动全面替代


  • 电机与材料技术突破:耐高温永磁电机、碳化硅功率器件等创新将解决EMB的可靠性瓶颈。
  • 软件定义汽车生态成熟:中央计算平台与EMB的深度整合,使制动系统可通过OTA升级优化性能,形成差异化竞争力。
  • 规模效应降本:随着EMB年产能突破百万套,其成本有望与EHB持平,推动市场格局重构。


  • 结语

    EHB与EMB的竞争本质是汽车产业渐进式创新与颠覆式变革的碰撞。短期来看,EHB凭借成熟的产业链与成本优势仍将主导市场;但长期而言,EMB的技术上限与智能化潜力终将推动其成为线控制动的终极形态。在这场路线之争中,中国厂商已通过ESC技术积累与EMB前瞻布局,与国际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,或将改写全球汽车供应链的权力格局。 

    分享到:
     
   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
    沪ICP备11026917号-25
    Baidu
    52raybet